接續上一篇文章,那麼,是不是該考慮降低一下標準?與其去追求那些所謂具有競爭力的產品,是不是可以考慮沒那麼強但還是有獲利可能的產品?例如台積電雖然可以達到市佔率的一半,但還是有其他空間可以讓其他代工廠有獲利的空間。
產品不夠頂尖,也就不用耗費太多金錢就可以製造出來,所謂一分錢一分貨,購買這樣產品的消費者也該有這樣的認知。去夜市的攤位購買一件一百元的洋裝,說是跟百貨公司專櫃同等級的貨,這會有可能嗎?
除了採取薄利多銷的手段之外,也要考慮的是,有沒有辦法在行銷方面採取更精準的做法?因為光是以價格吸引顧客,可能會落入削價流血競爭的迴圈,看誰最後撐不住了,這對大家都不利。寧願是市場的需求量很大,讓大家都有錢可以賺。如果預期到量變小,就要思考另闢不同的路才是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